中国消费者报南京讯(记者薛庆元)最近,微短剧消费大热,引发消费者关注,尤其是沉溺其中的老年消费者,成百上千的消费账单不仅让儿女痛心,也让网友揪心。12月15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声,呼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微短剧的魔力究竟在哪?江苏省消保委发现,上一次出圈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剧中蕴藏大格局、大情怀,从文物拟人化、万里传家书的角度阐释了文物保护与回归,祝福家国永安、文化自信自强的情怀,制作精良,意义深远。如今再看微短剧,如“我在人间当阎罗”“原来我是绝世高人”“陆少的重生娇妻”……读起来让人脸红的剧名,看起来更是要掏空钱包的单集付费内容。
江苏省消保委发现,这些微短剧一般在多平台发布推广、曝光引流,平台上的博主、UP主会在自己的账号推广几集微短剧,以前期免费的剧集吸引观看点击量,找寻目标用户,或是利用平台直接进行剧集投放,或是跳转到微信小程序进行观看。
五花八门的微短剧。资料图片
江苏省消保委工作人员点开其中4部微短剧,便打开了4个不一样的微信小程序。付费模式一般是单剧付费,即充值相应的“K币”“看点”等虚拟货币,然后逐集解锁,也有充值月度、年度会员的选择。消费者看完一部剧需要百元左右,而总时长算下来一部剧大概2—3小时。总体而言,与商家低廉的制作成本相比,消费者观看微短剧的成本可谓是“不菲”。
2022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针对网络微短剧如何加强管理进行部署,今年11月以来,更是多措并举,持续开展微短剧治理工作,整治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行业歪风。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微短剧是视频行业的创新体现,其以低成本制作快速回笼资金,快节奏剧情夺人眼球,迅速打开新市场,吸引了一批消费用户。风口之处,也会泥沙俱下。一方面,大部分微短剧内容同质化、剧情去逻辑化、宣传导向低俗化,仅靠一些情节冲突吸引消费者观看充值,实际上作为一个“消费产品”是不合格的。即使是微短剧这种消费产品,其本身也应该具有积极正向的价值输出,如果通过猎奇、拜金、低俗的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多巴胺”需求,不仅法律不会允许,也会迫使消费者用脚投票,最终失去发展土壤。另一方面,微短剧在付费方面,以0.9元解锁一集、9.9元解锁本剧全集等低价噱头吸引目标用户,而消费者实际观看成本可能达到上百元,涉嫌虚假宣传。同时,在小程序的付款页面会穿插着福利充值广告,没有清楚详细的使用规则、用户须知或是类似于会员协议等内容,且付款页面不可截图。有的充值界面还会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字样,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在不熟悉操作的情况下便在眼花缭乱中糊里糊涂续了费。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很难得到保障。
江苏省消保委呼吁,微短剧目前处于行业的风口,更应该珍惜自身的发展土壤。实践证明,微短剧也可以小而精、小而美,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消费者输出正面积极的视频产品,同时尊重消费者各项权利,摒弃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盈利模式。此外,在尊重老年人消费意愿基础上,除了经营者自觉履行义务,还需要法律监管,社会监督、子女陪伴等各方努力,为老年人“网上冲浪”营造一个安全舒心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