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消费•电商
用电商思维让特色农产品走出来
2020-09-10 15:16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王小月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没有做电商自媒体之前,我种出来的水果都是用传统的销售方式,白天采摘,半夜拉到批发市场去销售,如果销售不好,到了天亮也没有人来收水果,我们再拉回去也会坏掉,都是靠天吃饭。”9月6日,2020中国电子商务大会重要板块之一——电商扶贫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广西灵山的“巧妇9妹”甘有琴分享了她做农产品电商主播的经验。她从2017年开始发布与当地农产品相关的短视频,并逐渐受到关注,让家乡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出来。

在电商扶贫论坛上,来自广西灵山的甘有琴分享了她做农产品电商主播的经验。资料图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贯彻落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在电商扶贫论坛上,电商扶贫专家、贫困县代表、电商企业代表、网红主播等分享扶贫经验和成果,围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探讨电商扶贫创新发展。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张祥表示,电商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创新举措,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贫困地区电商短板和搭建农村创新创业舞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主任马新明认为,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贸流通、带动就业创新、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动力,为电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电商扶贫创造了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渠道,缓解了贫困乡村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马新明谈到。

  为进一步发挥电商在精准扶贫中的协同作用和生力军的作用,在商务部指导下,中国电商扶贫联盟成立。据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李晓林介绍,电商联盟主要从线上产销对接、品牌推介洽谈会、三品一标认证、内部规划管理四个维度开展工作,挖掘地区优质农特产品,建立和完善产品溯源体系,打造区域明星品牌,促进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助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转型升级,探索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据悉,2020年联盟的电商扶贫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克服疫情影响,半年多已对接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20亿元。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把偏远的贫困地区链接进入广阔的大市场。

  广西灵山是水果大县,荔枝、龙眼、火龙果、柑橘等都是当地特色水果。甘有琴说,通过直播、短视频让当地的农产品更好流通。疫情期间,电子商务帮助当地滞销水果快速售卖,让当地的农户增加了收入。2018年最好的荔枝品种只能卖到5-8元,2019年已经卖到了20-30元,2020年通过互联网和平时直播的宣传,荔枝三天就可以销完,而以前需要销售一个月。

  同样,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也给众多产业带创造新的商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省宁陵县是一个贫困县,很多农民都通过编织簸箕等,再到集市上售卖来养活一家人。2010年以后,电商渠道赋能到整个产业,原来一批农民技工顺利加入到了吊篮的编织队伍之中。

  宁陵网货基地供应链创始人董国敬介绍,藤编吊篮椅这样一个产品工艺并不复杂,也没什么高科技含量,但在电商平台和1万名技工的努力下,用五年时间就打造出了10万亿元的产值。目前,宁陵这一产业已经实现了全国第一的产量,全网第一的销量,带动了当地的扶贫工作。

  董国敬表示,好产品不一定是好网货,品牌、品质、品相、物流、仓储、包装都是电商发展的痛点,而网货基地供应链解决了这些问题。据他介绍,2017年在全县建设网货基地,在网货基地注册品牌,为企业提供OEM(代工生产)、ODM(委托生产)服务和一件代发的供应链模式,通过包装、质检等一系列流程,将普通农特产品变成标准化的好网货,让产业通过电商迸发强大活力。

  小生产对接大市场,是农产品流通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李晓林认为,“电商扶贫不是简单地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深层次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

  未来,随着互联网、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拓展和延伸,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也将稳步推进,为电商助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王小月)

责任编辑: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