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管好小作坊服务大民生 陕西杨凌探索食品小作坊行业治理新模式
2020-08-05 15:06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徐文智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徐文智)8月2日下午2点,35岁的手工馍店老板贾建周顶着烈日出发,将刚蒸好的手工馍送给大客户。“每天都要按时送馍,基本风雨无阻。今天要给3家超市和1家工地食堂送馍。生意好起来,客户多,从早到晚,闲不下来。”贾建周说。

  “小贾蒸的馍有嚼头,好吃。”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半城子村良友电超市的李阿姨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我们超市卖贾家馍已经有4年多了,每天都能卖500多个。现在知道他们家进园子里生产了,我们销他家的馍就更放心了。”

  李阿姨说的“园子”是杨凌示范区第一家食品小作坊集中生产工业园区——杨凌麦力琪食品微创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3年前,贾建周两口子投资3万多元在产业园开了一家杨凌琪彤手工馍店。“做馍是一个良心活,质量好,客户自然就多。现在园里的市场监管人员每天都来做检测,馍的质量安全更有保证。”贾建周说。

  小作坊搬进产业园

  食品检测是产业园食品安全精细化监管的一个缩影。“每天我们都要对园内小作坊生产的馒头、豆腐、面条、凉皮、甑糕等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食品检测,并且将抽检结果在园内公开展示,在生产阶段就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派驻产业园的监管人员张西对记者说。

  张西专职负责食品检测,他的同事淡雪莉负责每天的市场巡查。“我们每天和园区管理方一起巡查各家小作坊,检查生产环境是否卫生,生产流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范,各项食品安全生产制度是否执行到位。”淡雪莉说。

  4年来,产业园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食品小作坊集中生产基地,目前入驻26家食品小作坊,涵盖了杨凌示范区七成以上的面制品、豆制品和蒸煮类食品小作坊。贾建周告诉记者,园内7家手工馍小作坊基本覆盖了杨凌示范区内群众手工馍消费市场。


馍是关中地区群众喜爱的主食之一。  徐文智/摄

  馍是关中平原地区老百姓最喜爱的主食之一。杨凌示范区姚安村75岁的村民朱留勤,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下午5点左右,走到附近小区千林华庭门口,在贾建周妻子张翠的摊点上买上一袋10个手工馍,然后坐到旁边的地台上跟老伙计们谈天说地。“一天早晚两顿饭,我一个人就要吃4个馍,中午有时候就着面条还要吃口馍。”朱留勤乐呵呵地说,“现在卖馍的都被政府搬进园子里了,我们吃着放心多了。不要看馍很小,但是大家天天要吃,可是个民生大事啊。”

  与朱留勤老人一样,杨凌示范区20多万名群众日常最为喜爱的主食就是以馍为代表的面食。产业园内小作坊的食品生产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园区化管理治痛点

  卫生脏乱差,还怕乱添加。这是过去群众对于食品小作坊的普遍印象。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在开展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中,探索建立了集中生产、常态监管、孵化发展的食品小作坊园区化治理新模式,实现了群众放心吃、老板放心干、市场放心管的良性发展局面。

  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刘春阳告诉记者,将食品小作坊集中在园区内生产,修建标准的6000多平方米厂房,为他们提供完善的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出台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从原料供应、物流配送、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入驻小作坊提供便利服务,使得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也为市场监管部门对小作坊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硬件基础。

  8月2日上午10点左右,《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杨凌麦力琪食品微创产业园内看到,园区里各项建筑规划整齐,厂房按照面食、豆制品和蒸煮类分成三组,各家小作坊的生产面积从20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不等。每家小作坊门口都张挂着信息公示牌,上面公示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安全检测报告、从业人员健康证、投诉举报电话等内容。

  在杨凌蒸蒸香馍店、杨凌谭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杨凌永利豆制品厂的生产区内,记者看到厂区内各种生产设备齐全,自动化程度很高,生产环境整洁干净,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带着头套进行操作,过去那种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已彻底消除。


产业园区内手工馍小作坊。 徐文智/摄


永利豆制品厂的全新设备。  徐文智/摄

  杨凌谭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军平告诉记者,2019年企业入园以后,传统食品谭家甑糕年产值从过去的不到200万元发展到如今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企业也从小作坊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企业的原料采购、工艺流程、风险防控、车间卫生、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逐项进行了提档升级,公司的服务管理、标识标注、制度记录、操作管理、检验检测与日常监管都已经按照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统一,严格守住食品安全风险底线”。

  制定标准促发展

  刘春阳告诉记者,类似谭家食品的品牌化快速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带动作用。记者在产业园厂房外墙上看到,《小作坊监管工作规范》《小作坊食品检验规范》《小作坊制度记录规范》等小作坊地方标准宣传牌匾一溜儿排开,十分显眼。刘春阳说:“这些规范标准的制定,就是要为园区内的小作坊发展进行‘标准壮骨’。”


杨凌谭家甑糕食品行销全国,工人正在将真空袋装进外包装中。徐文智/摄

  据刘春阳介绍,国家对食品企业制定了行业标准,而小作坊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在“请进门”实现规范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照国标和小作坊实际,从主要设备器具等方面探索小作坊生产加工标准,制定了标识标注等4个标准化生产规范和《小作坊“三化六统一”工作指南》等3个标准化管理规范。

  在产业园内,记者看到厂房通道口立着一个“检测结果公示栏”,上面张贴着每天的小作坊检验结果公示明细表。每家小作坊的产品是否合格,在这里一目了然。

  刘春阳说,产业园做到了专业化监管,配套了食品检测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对园区每一批次食品做到了全天候、家家抽、批批检。在园区自检基础上,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还实施重点监管和随机抽检。同时,给每户小作坊的生产车间安装高清监控,将信号接入示范区12315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远程在线监管。

  小作坊承载着大民生。食品小作坊从“小散低、脏乱差”变身为“高大上、名特优”,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在开展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中探索形成了一条食品行业治理之路,收到了业主满意、消费者放心、社会认可的效果,是开展无黑无恶创建活动治乱的成功案例。

  刘春阳告诉记者,扫黑除恶治乱的杨凌模式解决了监管难题、消除了百姓之忧、促进了业态壮大。如今,杨凌谭家甄糕产品已经销往全国,杨凌蒸蒸香馍店为40多家良友连锁店提供手工馍,永利豆制品厂的产品占领了示范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2019年,园区内整体产值已超3亿元。产业园区犹如孵化器,在培育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杨凌食品小作坊产业迈上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24